爱与德

爱与德

最近,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,阅读的初期,我以为这是一部同《悲惨世界》一样,刻画底层人悲惨生活的小说,但是当我阅读完之后,我发现它的内涵不止于此。书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,又称罗佳,是一位辗转于各种混乱哲学思想中的穷苦大学生,但其思想的核心,是一种超人哲学,认为超人可以突破道德的限制,去做一切自己可以做的事情,他为了去验证这份力量,残忍杀害了两位妇人,但现实是,他并不是一个超人,他受到了长久的良心上的折磨,最后在一位名叫索尼娅的妓女的感化下,选择了自首,也获得了重生,这引起了我关于道德与爱的思考。

首先是爱,书中的索尼娅一位基督教的教徒,我认为她身上带有一种神圣且无私的爱,正是这种爱,把罗佳从种种混乱的思想中拯救出来,并赋予他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,那什么是真正好的爱呢?首先是真诚,不夹杂虚伪的杂质,之后是宽容,包容具体的人的具体,还有责任,伟大,纯洁,这种理念中的爱在任何时代都被人歌颂,让人动容,而这份爱的内核便是牺牲与奉献,为什么这种牺牲与奉献是可贵的呢?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契合的人,一切契合的形成都是打磨的结果,这种打磨意味着接纳一个完全不同的人,意味着抛弃自己的旧有观念,可能有人会否认这样的观点,认为在爱情中两个人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是一种获得,是一种双赢,我认为这当然是双赢,但不一定是一种获得,这种打磨意味着迁就,成全,这是两个人的牺牲与奉献,在自己的世界里,自己的观点是绝对,并且在自洽的前提下,这些观念是不需要变革的,但是当进行打磨之后,个人的绝对就变成了两人的相对,原本确定的东西会变得不确定,这似乎是一个很折磨的过程,因为面对两个人,是无法寻找到一个所谓正确的第三方的,争论只局限于两个人之间,两个人分别持有自己的绝对,这就永远无法达成一致,如果依然想要达到契合的局面,那就只能牺牲,把绝对变成相对,承受着自我灰飞烟灭的风险,自己向自己发动攻击,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,人往往不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抹杀,这更加说明的这种牺牲与奉献的伟大,也更加说明了爱的伟大,在理念中的爱变成现实的时刻,是获得还是失去已然不重要了,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人也不会计较得失的问题了,但是这种境界的实现,我认为只能通过牺牲与奉献,这种过程无疑是异常艰苦的,也无疑是致命的,但我认为这样的过程是有结果的,我不认同爱是虚幻的,它只是难以寻得的,而不是不存在的。

然后是道德,书中的罗佳自以为他能突破道德的约束,到头来发现自己大错特错,我曾经也追求这种境地,我也觉得超越道德是某种强大的力量,现在我意识到了我的肤浅,把自己当成超人本来就是愚蠢的,认为自己能超越道德就是把自己放在超人的位置上,当代依然存在这种人,不管是精英还是底层,苏格拉底曾言:美德即知识,书中的罗佳是大学生,通常来说,他这种人的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,为什么他还是短暂摒弃了自己的道德呢?索尼娅是个妓女,按理来说,她的知识水平应该比较低,为什么她能展现出如此崇高的美德呢?可见,这里的知识并不是功利性的知识,其中也夹杂着大量非功利的知识,况且,即使是面对功利性的知识,每个人也是无知的,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,但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呢,恰恰是认为自己有智慧,才会离智慧越来越远,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,把自己当做超人,认为自己能凌驾于道德之上,认为自己能凌驾于知识之上,不也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无知吗?如此并非凌驾于道德之上,而只是被道德抛弃,过远离幸福的一生。但在外界看来,那些摒弃了道德的精英,占有着大量的资源,似乎过着美好的生活,而追寻美德的人,似乎信奉者仆人哲学,谦卑,温和,在世人的嘲笑里被当做伪善,被当做无可奈何后作出的妥协,但这恰恰已经说明问题了,当省察来到信奉主人哲学的精英的内心,他们只会感到巨大的恐惧与愧疚,抑制不住地发出一阵阵战栗,那么那些追寻美德的人呢?他们面对嘲讽不为所动,他们的内心也必定经受着日复一日的省察,他们在面对自己无限的幸福时,必然会内心宁静,没有惶恐,也没有愧疚。这些人是无知的,但是无知便是智慧,无知也是美德,在此我引用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中的一段话,“这个世界是残酷的,艰难的。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,也没有人知道我们死后会去到哪里。我们必须谦卑才是。我们必须看到那种安静平和的美。我们必须默默无闻地了此一生,免得惹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。让我们去追求淳朴、憨厚的人们的爱吧。他们的无知远胜于我们的知识。让我们保持着沉默,满足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,像他们那样的和顺温柔。这就是生活的智慧。”至此,我想表达的便是,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吧,追寻美德,去过平和宁静的一生。

美德尽管有着至高无上的价值,但在现实中,这套逻辑似乎不太强大,与金钱与权力相比逊色不少,那我们是否应当放弃美德,转而去追寻这些东西呢?我认为并不是的,功利主义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,即社会的最大幸福的实现依靠着个人最大幸福的实现,鼓励人们去追寻自己的幸福,金钱与权力必然与幸福相连吗?穆勒在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补充的时候提到,一味追求金钱与权力必然会损害到他人,但追寻美德便不会,物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,一个人的获得往往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损失,就如同内卷一样,每个人都想压在别人头上,付出种种畸形的努力,给他人带来的无尽的苦难,可能最终他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金钱,但是离最大幸福的目标实际上越来越远了,而美德不一样,美德是无限的,不管一个人怎么追求,另一个人能追求到的美德都不会变少,有些时候,其实美德和物质并不是冲突的,我作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,在病人群体中享有良好的口碑,来找我看病的人也会多,我也会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,尽管我没有追求金钱,但是作为我追求美德的附随结果,我也会得到更多的收益,尽管这可能意味着我的同事得到的病人减少了,但这不会压榨到他,他不必变得畸形,也不会付出十分努力只得到二分收益,那么,道德是否也会存在内卷呢?就好像,我提高道德水平,获得收益,其他人也去提高,最后,整体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,想获得更多收益就要继续提高道德水平,如此下去,无穷无尽,这显然是不存在的,首先,道德是无限的,无限的东西不会内卷,其次,因高道德水平而获得收益仅仅是一个附随结果,如果提高道德水平是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,那与直接追求钱权并无差别,因此道德并不会内卷。但尽管美德如此之好,为什么它依然很稀缺呢,这便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,哪怕内卷是一种恶劣的行径,依旧有很多人在从事,判断对错往往很容易,内卷当然是错的,就像杀人一样,哪怕杀人是为了救人,杀人也依旧是错的,但思路不应该到此为止,只需再前进一步,便豁然开朗,错的事也可以做下去,毕竟时代没给人太多选择,只是心中不要忘记对的事情是什么。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