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花之味,一“合”足矣

写在开头,这是一次结课作业,也是电影《米花之味》的观后感

米花之味,一“合”足矣

米花,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地区是有名的春节期间的时令小吃,吃起来又香又甜,在《米花之味》这部电影中,米花这个意象贯穿始终,为何米花能具有如此的分量,我认为是因为米花承载了“合”的观念,人与自然的合,人与人的合,传统与现代的合,这种观念带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气魄,我认为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正是这种“合”的观念,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,而是一体两面,传统与现代终将走向调和。

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城市里工作的女人回到乡下老家生活的故事,女人身上的现代性与乡下的传统性产生了激烈冲突,但最终传统与现代实现了调和。我将把这部影片拆解,抓取其中几个我认为较为重要的细节,逐一分析,从破碎的情节的整合中找到这条通往调和的道路。

电影中有数个抽烟的情节,尽管村民抽的都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烤烟,但抽烟的工具却是竹筒,烤烟明明如此方便,可以直接放入口中点燃吸食,为什么还要使用竹筒呢?是习俗吗?是传统吗?但不论它是不是传统,它都已经被现代渗透了,把方便的东西变得复杂,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畸形结合,在这个村子中的某种对立也可以由此看出。之后是回乡的女人用嫌弃的眼神看着村民们在餐桌旁丢弃的骨头、烟头和瓜子壳,这是便不单单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了,这也展现了野蛮与文明的冲突,在同一个场景中,村民畅谈自己的创业计划,并且向女人索要城市里的资本注入,女人笑了笑,借口去看看饭熟了没有便离开了,这段对话展示了乡下人的无知和简单思维,没有见过更广阔的世界,便会局限于自己的天地中,以为自己的简单想法一定能成功,这里面凸显了城乡之间的冲突,但既然是冲突,是对立,便是双向的,不只是乡下人的无知浅薄对上了城里人的广阔见识,也是城里人的高高在上对上了乡下人的身居下等,难道说乡下人的创业思路真的没有一点合理性吗?难道说城里人的轻蔑一笑真的就那么理所当然吗?不可否认,城乡之间确实存在的较大的物质和精神的差距,但有些时候是不是人们的偏见和思维定式越过了这些客观差距呢?

在一座庙前,孩子们坐在台阶上玩手机,被问到为什么在这里玩手机,孩子们回答到:“因为这里有WiFi”,显然,新一代并不明白庙宇意味着什么,吸引他们来此聚集的是WiFi,而不是佛道,在手机并未出现的年代,庙宇只是庙宇,是严肃的,但如今这份严肃已经在新生代中被消解了,又是一处明显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,这也会引出代际之间的割裂,现代化点亮了村里的电灯,但是否也蚕食了年青一代呢?电子游戏本不是成绩差与教育失败的借口,但是在教育本就薄弱的偏远少数民族乡村地区,电子游戏的负面影响会被大大激发,甚至盖过其正面作用,这种情况下的电子游戏不再是教育的替罪羊,而是真真切切地带有了一些毒药的性质,换做一个生长在教育条件较好地区的孩子,纵使他在年幼时存在偏差行为,他被矫正的概率依然较大,最终在长大成人后,幼年偏差行为的不良影响会被削减至较低水平,但在偏远地区,少数民族地区,乡村地区的孩子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,现代化让城市高速发展,但可能在荼毒着乡村的未来。回到那座庙前,女孩子只有脱了鞋才能坐上或走上台阶,而男孩子就不用,这体现了性别的对立,这种糟粕也隐匿在传统中被流传下来了,显然,这种传统不在调和之列,而是应当摒弃。从城里归来的女人想要踏上台阶,但却被孩子们阻止了,因为她穿着鞋,她愤然离去,孩子们不清楚庙宇意味着什么,却谨记女人不能穿鞋踏上台阶,一面享用现代化带来的电子游戏,一面却又充当着封建礼教的代言人,即使是在同一个个体自身,也能看出来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与冲突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部影片中的小孩子也具有代表性,另我感到恐惧,孩子们身上充满了单纯,但是是单纯的恶,这是相当可怕的东西,《悲惨世界》开篇提到“穷困使男子潦倒,饥饿使妇女堕落,黑暗使儿童羸弱”,黑暗是精神世界的黑暗,羸弱是心灵的羸弱,这份单纯的恶便悄然孕育,睁着一双充满童真的眼睛,双脚却深陷泥淖之中,令人心痛。

之后,有个孩子患了重病,社工建议去找大医院看看,但村民一致认为应该请来山神寻求答案,山神如期而至,孩子也溘然长逝,借山神之口,导演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冲突,山神指着电灯说之前都是用蜡烛,指责村民允许现代化的发展,这是固守传统,抱残守缺的人们的化身,这股力量将人们极力将人们拖入不良传统的深渊,带领人们背离科学,于此同时,还有另一股力量。当村民去祭拜石佛时,大门上却写到“景区今日休息”,我认为这便隐晦地道出了那另一股力量,如果说传统的力量的吸力,那么这种力量就是斥力,那部分在糟粕中觉醒的人来到现代的大门前,但却被拒之门外,糟粕吸引着人们,进步将人们拒斥,在这个时刻,冲突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,人们被抛向了一个混沌之地,陷于糟粕,却无法破局,野蛮与落后便会被渐渐放大,深陷其中的人们便会被现代化的进程无情抛弃,现代化虽然具有碾压一切的力量,但完全开放这种力量带来的打击同样是毁灭性的,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印证了这一点,宗教的神秘面纱被扯下以后,科学占据高位,现代化在物质上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权能,但也挖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,一切都来的太快了,人们还来不及寻找一片新的沼泽安身立命,旧有的精神家园却已破败不堪,这群质朴的人儿会被现代化的洪流冲得七零八落,现实似乎很绝望,但真的无计可施了吗?从城里归来的女人最终脱下鞋子走上了台阶,也和女儿在石佛面前跳起了传统的舞蹈,在电影的结尾,导演给出了他的答案,我领会到得救之道,在于调和,代表现代的女人向传统委身,在封建礼教中处于弱势的女人向糟粕委身,但委身是终点吗,女人跨越了那道写着“景区今日休息”的门,向石佛献出舞蹈,传统与现代的调和,对封建糟粕的摒弃与超越,文明对野蛮的征服,便在此刻完成了,影片在舞蹈中结束,希望的微光也在舞蹈中被开掘出来了。

那么社工能做些什么呢,我觉得社工就像水,上善若水,水至善利万物而不争,水既能反射也能折射,但反射出的不是这份微光的幻象,而是真真切切的光,折射也不是歪曲了光,而是让光照在恰当的地方,社工本身也是调和进程的一部分,在时代洪流面前,社工的力量终究还是太微小了,但是润滑,修补,调整,引导,这是社工确实可以做到的事情,社工不能也不必为弱势群体抵挡时代的冲击,但可以软化这份冲击,让调和的进程可以顺利开展。我觉得真正的伟大并不是掌握了多少高高在上且精妙绝伦的思想,而是将这些思想从精致的玻璃箱中取出,加以调和,投向饱经沧桑的人们,社工能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,能写好这个“合”字。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